交通部关于颁发《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8:08:04   浏览:97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部关于颁发《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颁发《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1988年10月5日,交通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交通厅(局),部属一、二级工业企业,部属各事业单位,部标准计量所:
为加强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化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交通部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试行办法》、《交通部优质产品管理办法》,提高交通工业产品质量,特制定《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认定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做好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的认定工作。以往发布的企业标准也应清理修订后,按此办法进行认定。试行中有什么问题,请随时告部。

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认定暂行办法
一、为加强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化工作,推动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交通部工业产品监督抽查试行办法》和《交通部优质产品管理办法》,促进产品质量与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制订本办法。
二、本办法适用于公路车辆机械(包括公路客车、挂车、半挂车;公路桥梁机械;筑、养路机械;汽车保修设备及路面检测仪器等)、港口机械(包括港口门式、轮胎式起重机;吸粮机、抓斗卸船机及夹皮带装卸机;门架、高架集装箱起重机;港口牵引车、叉车及港口输送机等)、水运安全设施、内河船舶(含水泥船)等交通部归口管理的工业产品。凡生产及维修以上产品的企业都可自愿按此办法申请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认定。
三、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级应达到的水平如下:
1. A级—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2. B级—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先进水平或国际通用标准水平;
3. C级—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4. D级—达到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认定等级的有效期一般为三年,在认定的有效期限内作用范围如下:
1. A级
(1)申请国家优质产品的依据之一;
(2)采用国际标准验收的依据之一;
(3)申报交通部优质产品的依据之一;
(4)发放生产许可证的依据之一;
(5)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评定的依据之一;
(6)同行业质量检查评比的依据之一;
(7)申报列入国家、部(专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依据之一;
(8)为批准地方标准的技术审查的依据之一。
2. B级
同A级的(2)—(8)。
3. C级
同A级的(3)—(8)。
4. D级
同A级的(5)—(8)。
五、凡生产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在申请评审国家级企业时,其主要产品的企业标准必须经过水平认定并取得证书。
六、标准水平的认定及认定级别由企业提出申请,并填写《产品的企业标准认定申请书》(见附件1)一式五份,报认定机关申请认定。
七、交通部标准计量研究所为交通工业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的认定机关,承担认定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可指定负责标准化工作的机关承担D级水平的认定工作,并将指定的认定机关名称及开展认定工作的情况报交通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备案。
八、认定机关应按如下要求做好认定工作:
1. 认定机关收到企业申请后,应立即组织熟悉该方面业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认定工作,一般项目应在一个月内完成级别确定;
2. 认定机关认定标准水平应以同类产品的国内外先进标准为依据,并参考申请水平认定的企业的产品标准(含编制说明)及相关标准,表征同类产品水平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亦可采取现场检查或与同类产品实物进行测试对比;
3. 认定机关对产品的企业标准认定的主要内容是审查对比标准中应规定的产品性能,质量要求是否齐全、其指标是否先进,并结合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确定级别;
4. 认定机关确定标准级别必须依据充分、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严禁弄虚作假,杜绝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
5. 经申报企业同意,认定机关可协助企业修改标准,按修改后的标准确定级别;
6. 认定机关应对企业申报的全部资料保密,未经申报单位同意不得外传,以确保申报企业的权益;
7. 认定机关确定标准级别后填写《产品的企业标准认定证书》(见附件二)一式五份,送部科技司、体改司、企业主管部门及申报企业各一份,一份存档。
九、标准水平的认定可与产品鉴定、技术设备引进的标准化审查、申报优质产品、企业定级升级、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验收等有关工作结合进行,不必分别申请。
十、申请工业产品标准的企业应向认定机关交纳认定服务费,每项标准收认定服务费二百至五百元。个别重大复杂项目,双方协商解决。
十一、原交通部企业管理局(87)企质字027号《交通部创优产品标准审查暂行办法》继续有效。
十二、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一 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认定申请书
标准名称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注册商标

企业名称(章)

填报日期 一九 年 月 日
一 般 情 况
----------------------------------------------------------------------------
| 企业负责人| |标准化负责人| |
|------------|------------------|--------------------------------------|
|企业通讯地址| |电话| |电挂 | |
|------------|------------------|--------------------------------------|
|企业主管部门| |通讯地址| |
|------------|----------------------------------------------------------|
|申请认定级别| |
|------------------------------------------------------------------------|
| |
| |
| 一、产品的企业标准及相应的技术标准目录(标准文本附后) |
| |
| |
| |
| |
| |
| 二、产品用途、特点,采用国际、国外标准和制定企业标准的简要说明 |
| |
| |
| |
| |
| |
| 三、该产品创优、行检、获奖及销售情况 |
| |
| |
| |
----------------------------------------------------------------------------
产品的企业标准水平对比
----------------------------------------------------------------------------------
| 产品主要质量 | | 国家或专业 | | |
| | 企业标准 | | 国际标准 | 国外先进标准 |
| 指 标 | | (部)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标准代号及名称或| | | | |
| | | | | |
|产 品 生 产 | | | | |
----------------------------------------------------------------------------------
----------------------------------------------
| | |
省内同类产品 |国内同类产品|国外同类产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二 产品的企业标准认定证书
标准代号名称--------------------证书编号--------------------
产品型号名称--------------------标准水平级别
企业名称------------------------有效期 年 月至 年 月
------------------------------------------------------------------------------------------------
| 产品主要 | | 省内同行业 | 国内同行业| 国际通用 | |
| | 企业标准 | | | | 国际先进水平 |
| 质量指标 | | 先进水平 | 先进水平 | 标准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评价:


认定机关(章)

年 月 日

审查: 审核: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农业部关于下达2012年第二批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项目资金的通知

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下达2012年第二批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项目资金的通知

农财发〔2012〕160号


各有关单位:

  根据《财政部关于批复农业部2012年部门预算的通知》(财预[2012]168号),经研究,现将2012年第二批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项目资金下达你单位(详见附件),主要用于129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扶持培养工作。请列入2012年度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130106“技术推广与培训”。

  各项目单位要设置“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项目资金”明细账(财务核算实行统一管理而不单独建账核算的单位,应建立辅助备查账),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及有关财务制度执行,专款专用,合理列支相关费用,项目实施中如有变更事项,应按照申报程序及时履行调整报批手续。主管部门要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并于2012年12月31日前将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分别按项目内容和经济分类进行分析)报送我部财务司和人事劳动司。

  附件:2012年第二批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项目资金分配表



农业部

2012年9月24日




附件:
附件:2012年第二批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项目资金分配表.xls
农财发〔2012〕160号.CEB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CWS/201210/t20121008_2954783.htm


童列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副教授 , 孙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键词: 行为能力/经营能力/商主体
内容提要: 行为能力制度依据自然人的本性设计,用于商主体时意义有限。商主体能力建立在完全行为能力基础之上,商主体之间不存在行为能力差异。每个商主体特有的组织条件和方式造就了相应的经营能力,通过机关形成与表达意思,经营范围是经营能力的外在表现,商事登记是对经营能力的确认。商法依据经营能力判断主体活动的法律效果,商法中的经营能力发挥着民法中行为能力类似功能,在商法中实际发挥制度功能的是经营能力。


在我国商法理论中,直接套用民事行为能力理论,将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制度直接应用于商主体(注:商主体是商法确认的能够以自己名义实施商行为并能够独立享有和承担商事权利义务的人。有学者将广义的商主体等同于商事法律关系主体,不仅包括商人,即商自然人、商合伙、商法人,还包括广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本文在狭义上使用商主体概念,范围与传统商法中商人概念一致。)。一般认为,无论是民事主体还是商事主体,都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商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其实,商事法律关系通过经营行为而产生,商主体是经营者,商主体的人格基础是组织体,通过内部机关形成和表达意思,这些机关都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商主体之间不存在行为能力差异,只存在经营能力差异,行为能力制度在商法中没有意义,实际发挥制度功能的是经营能力。

  一、行为能力制度设计的固有逻辑

行为能力是民法的基本制度,反映不同自然人之间的差异,据以区别不同自然人行为的法律效果以维护交易秩序和生活秩序;行为能力制度设计包含了固有的逻辑结构,具备特有的制度功能。

(一)行为能力的制度演变

罗马法中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人法部分,在物法部分也有关于行为能力的特殊规定。在罗马法中,并非每个人都具有独立人格,有资格进行行为能力考量。在当时,行为能力制度作用的发挥受制于身份人格制度。罗马法中的人格是身份人格,只有同时拥有自由权、市民权、公民权者才具有完全人格,如果三种权利中有缺陷则导致人格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并没有完全从家庭中析出,合格的法律主体只有家父,家父是一个家庭的代表,依据这种代表人身份地位即可以推定家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而其他家庭成员在对外关系中没有主体地位,根本不用考虑其行为能力的有无。对家庭中体力或者智力不足的人进行监护或者保佐,对于非血缘的个体进行收养。蕴含特殊行为能力的遗嘱和继承的部分则在物法中进行阐明,在契约的简单规定中对于主体的要求几乎没有明确提及。[1]罗马法的一些具体法律制度也反映了行为能力问题,比如罗马法中关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制度的规定,还有患精神病的人不能为任何行为的规定。在其学者论述中,出现了相当于意思表示的萌芽,如《学说汇纂》中就出现了“意愿表示”;罗马法晚期,“合意”和“善意”概念出现。另外,也出现了“心素”意识。罗马法学家保罗在论及“丧失占有”时说:“即使在占有丧失情况下也应该重视占有人的意思。如果你就在你的土地上,但却不想占有这块土地,那么你立即丧失对该土地的占有。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仅仅因为心素就丧失占有,虽然人们不能以这种方式获得占有。”[2]从罗马法的规定来看,行为能力主要是与身体和精神状况、年龄、社会职业以及宗教、性别等因素相关,但是,行为能力的基础并没有纯化为决定人的意思能力的精神状况、年龄因素。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所为行为的法律效果区别,主要是依据身份差异而不是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普遍发挥功能的前提条件——个人普遍的独立人格在罗马法中并不具备。

《法国民法典》实际上确认了民事行为能力制度。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特权制度,建立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成为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每个人均获得私法上的独立人格,意思自治获得广泛的空间,为行为能力制度的应用准备了前提;剔除了身份因素,行为能力制度的基础被纯化为意思能力。在私法秩序和安全要求中,行为能力制度应运而生,在行为能力的基础上重构财产、契约、家庭法运行制度。“该法典是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一个产物,这场革命旨在消灭往昔的封建制度,并在其废墟上培植财产、契约自由、家庭以及家庭财产继承方面的自然法价值。”[3]在法典结构上,法国民法典采用了“人”、“财产权及所有权的限制”、“取得财产权的各种方法”体例,在这三编中没有出现“民事行为能力”这样的标题,但在具体制度规则上完成了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在第一编“人”中,婚姻、收养、未成年、监护及解除亲权以及成年与受法律保护的成年人这些章节中都有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在第二编“财产权及所有权的限制”和第三编“取得财产权的各种方法”中,契约的订立、赠与、遗嘱以及设定抵押权这些制度中,实质上也有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

在1900年制定的《德国民法典》中,民事行为能力成为正式制度。当时的立法者希望通过法典编纂达到法制统一,他们要求当时的法典编纂委员会:“对德国现行的私法要从合适与否、内容真实与否以及合乎伦理与否等方面加以探讨,特别对于诸大法典与罗马法、德国的基础相异之处要研究其合适与否,尽可能求其均衡,从而草拟出适合于现代法学要求的草案。”[4]德国民法典中出现了很多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法律概念,其中行为能力概念出现在民法典中,第一次从形式上规定了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位于《德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的“法律行为”章中的第一节。在德国法上,“行为能力是指法律所认可的一个人可进行法律行为的能力,即为本人或被代理人所为的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的能力。法律只承认具备一定最低程度判断力的人具有行为能力。”[5](P133)在德国民法中,影响行为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和精神状况,民事行为能力的制度功能是确定行为人行为的法律效力。

总之,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实质性规定早在罗马法中就存在,但行为能力作为抽象性的法律概念直到德国法才产生。在罗马时期,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行为能力的相关规定淹没在身份制度之中,当时只有善良家父才具有完全人格,被推定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而家属、奴隶则不具有完全人格,需要通过行为能力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通过家庭伦理规则消化。1804年《法国民法典》确认了普遍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地位,意思自治功能扩展,以身份来确定民事行为法律效果的做法被废弃,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建立在意思能力基础之上。1900年德国民法典对于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作出立法规定,使之成为正式制度。总体来说,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发展是与独立人格、意思自治相适应的。

(二)民事行为能力的制度结构

现代各国民法拥有相似的前提条件——人格独立与意思自治,对于自然人适用民事行为能力制度,自然人之间存在行为能力差别;多数国家立法中认为法人不适用行为能力制度。

对于自然人适用行为能力制度,民法以年龄、智力(精神状况)为标准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另外,以监护和保佐、宣告禁治产制度为补充,形成行为能力制度体系。以《德国民法》为例,该法规定,未满7周岁的是无行为能力人,年满7周岁未满21周岁的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年满21周岁的是成年人,根据德国民法的规定,如果他们不是精神病人或者禁治产人,则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对于一些特别事项,法律也有具体规定。比如结婚年龄,原则上必须达到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年龄,如果其已经年满16周岁,且其未来配偶为成年人,监护法院可以允许其结婚。关于订立遗嘱的能力,规定为年满16周岁。德国法上关于禁治产的规定也与行为能力相关。宣告禁治产的情形是:“1.因精神病或者精神耗弱而宣告禁治产的,需要被宣告禁治产者不能处理自己的事务;2.因挥霍浪费而宣告禁治产的,需要被宣告禁治产者挥霍浪费致自己或者家属有陷于贫困之虞;3.因酗酒或吸毒而宣告禁治产的,需要被宣告禁治产者因此不能处理自己的事务,或者致使自己或者其家属有陷于贫困之虞,或者危及他人安全。”[5](P138)其中,只有精神病人被宣告禁治产人时才为无行为能力,而当行为人是因精神耗弱或者挥霍浪费或者酗酒、吸毒而被宣告禁治产的,则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关于法人的行为能力,各国法规定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国的理论通说认为法人不具有行为能力,英美国家学者也持同样立场。德国民法只对法人权利能力作出了具体规定,对其行为能力没有具体规定。《德国民法典》第26条规定:“1.社团须设董事会,董事会得以数人组成之。2.董事会在裁判上及裁判外,代表社团,有法定代理人的地位。”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德国民法上并不承认法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而它的董事会则是它的法定代理人。但是以瑞士民法为代表的国家则明确承认法人具有行为能力,《瑞士民法典》第54条规定:“法人依照法律或章程设立必要的机关后,即具有行为能力。”[6]我国《民法通则》第三章中规定了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关于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并没有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那样作具体划分,更没有规定作为确定其行为能力的具体标准。

(三)行为能力确定的依据

行为能力确定的自然依据是意思能力。各国民法中规定的行为能力一般都与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等个人因素相关,即行为能力确定的依据是行为人的意思能力,意思能力的有无以及大小是确定行为能力状况的关键因素。意思能力是指行为人理解自己行为社会后果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它揭示的是主体的自然属性。自然人可能会因为其身体机能,即自然人主体属性内部的因素,存在意思能力不全的可能性,这是对自然人设置行为能力的主要依据。

行为能力确定的社会依据是制度功能,行为能力制度在民事主体法中的预定功能是:

其一,构造自然人主体制度。行为能力制度是自然人主体制度的要素并与人格独立、意思自治与监护制度相衔接。所有自然人均具有独立人格,享有权利能力,可以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民事法律关系主要通过法律行为形成,法律行为是意思自治的实现形式。在市民社会生活中,要求解决各种行为能力水平的自然人参与法律关系的效力问题。各国对于行为人欠缺相应行为能力的行为一般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除非该行为人在此行为中是纯获利益的;通过监护制度解决行为能力欠缺者参与法律关系问题,保护那些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行为人。

其二,保障实质平等。平等包括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行为能力制度有利于实现实质平等。法律规定所有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这样,权利能力的设定就从法律上超越了所有的不平等性,实现了形式平等;但简单一致的平等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行为能力的引入有利于追求实质平等,通过区别对待使民法上的平等达到了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统一。

其三,维护交易安全与交易秩序。民法制度规范设置背后的价值导向是使市场中大量的交易行为处于相应的行为能力支配之下,以此获得交易安全与秩序。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他人的双方法律行为,如未成年人订立合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一方面赋予法定代理人以撤销权或者追认权,而另一方面也赋予相对人以催告权,这也反映了各国对相对人的保护,这种对相对人的保护是从社会利益出发的。

其四,判定具体民事行为的法律效果。行为能力从技术上设置了标准,据以确定相关当事人民事行为的法律效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一般不发生预期法律效果,其意思表示在民法上是无效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自身行为能力相应的民事行为,不得独立为重大复杂的民事行为。他们行为的法律效果可以分不同情况。通常情况下,限制行为能力人都有法定代理人,他们可以以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名义代为有效的法律行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自己所为的纯获利益的行为也是有效的。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行为一般是效力待定的行为,法律赋予相对人催告权和撤销权,只要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认该行为即有效,否则该行为无效。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依据自主意志产生法律效果。  

二、行为能力运用在商主体制度中的矛盾

行为能力在商主体制度中缺乏存在的根基,在商主体制度适用中产生诸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