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沧州市市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02:56:49   浏览:815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沧州市市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政府


沧政发[2005]7号


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沧州市市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沧县、新华区、运河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沧州市市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沧州市市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计生委、民政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区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民委员会、各部门、单位、群众团体以及城市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中的所有育龄人员。

第三条 以现居住地为主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以居住地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常住人口育龄人员有在现居住地接受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享受计划生育服务、参与和监督计划生育工作、参加与计划生育相关的社区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实施本办法负总责,落实必要的人员和经费,统一协调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实行综合治理。

第五条 所有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常住及暂住育龄人员必须接受居住地政府的计划生育管理、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管理和服务



第六条 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市、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四级管理。社区居委会要建立以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育龄妇女小组长、楼门院长、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计划生育信息员队伍,及时为社区居委会提供计划生育动态信息,协助居委会实施管理和服务。

第七条 居住地管理范围按重新划定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区域界定。未建基层组织的居民区由当地政府负责落实管理事宜。

第八条 凡在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常住趋势(含拟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育龄人员,无论其户籍是否在现居住地,均为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对象。

第九条 社区居委会应对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调查摸底,按实际居住楼门院号排序,建立已婚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卡。

居住地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发放常住户口中育龄人员的《第一个子女生育登记卡》;负责向区计划生育主管部门申领具有常住户口已婚育龄人员的《第二个子女生育证》;其他常住人口的《第一个子女生育登记卡》和《第二个子女生育证》的审批发放,仍由户籍地计划生育部门负责。

单位应对所有工作人员(指与本单位未脱离工作关系的人员)的计划生育情况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对失业、下岗、待岗、辞退、内退、买断工龄等特殊人群由单位出具计划生育管理交接函,由单位或个人到现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办理交接手续,交接后其计划生育管理由居委会负责。

第十条 本市育龄人员的生育政策、奖惩政策按照《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执行。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由户籍地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发放,独生子女家庭奖励由户籍地计划生育部门或单位负责。

对外省市流动人口相关事宜的办理,按照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河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节育措施的落实、避孕药具的发放、孕情访视、生殖健康服务等工作,育龄人员有单位的,由单位负责,没有工作单位的,由居住地计划生育部门负责。

避孕药具免费提供。市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流入辖区3个月以上)凭《避孕药具免费供应证》在居住地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的避孕药具发放点免费领取避孕药具。孕检费、节育手术费,夫妻双方均为无业或个体人员的或流动人口的,由居住地计划生育部门按规定承担;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 居住地与户籍地计划生育部门要加强联系,建立必要的信息反馈制度,堵塞工作漏洞,确保管理与服务的有序运作。

第三章 部门、单位职责



第十三条 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具体实施,并协助本级政府对辖区内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责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积极配合计划生育部门了解辖区内人员户口变动和出生婴儿户口登记情况并定期通报,协助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五条 房产管理部门负责向计划生育部门提供必要的房屋租赁情况;对新建封闭式住宅小区,积极协商确定小区的计划生育管理归属问题。

第十六条 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的法人代表对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负总责,确保单位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保证必要的人员、经费的落实,加强与职工居住地的联系。







第四章 奖惩制度



第十七条 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管理制度。由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内单位、社区居委会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

第十八条 实行定期考核评估制度。每年年终由区人民政府统一拟定考核方案,街道办事处组织对各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检查。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依据区、办事处年度考核结果对市直各部门、驻沧各单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按照《沧州市市直部门、市直单位、驻沧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奖惩暂行办法》兑现奖惩。

第十九条 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工作细则 。

第二十一条 各县、市,开发区、管理区所辖城镇,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的通知(废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


博州政发[2004]54号


关于印发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阿拉山口口岸委,州人民政府各部门: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已经自治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七月三十日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奖励在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9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设立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四个等级。
第三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推荐、受理、评审、授予,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四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的组织工作。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工作。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由自治州科学技术领域的专家和州级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组成。委员由本人所在单位推荐,经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审核,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每届任期三年。
第五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授予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公民。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每三年评审一次,一、二、三等奖每年评审一次。
第六条 申报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必须是通过县以上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或自治州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验收,并在县以上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或自治州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科技成果登记的项目。
第七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的科技成果由县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自治州各行业主管部门推荐。
第八条 推荐部门对申报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提出推荐意见及其等级和奖励人选,向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申报。
第九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推荐科技成果的申报书及其附件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的,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十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提出奖励及奖励等级的建议,并将评审结果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核后,在《博尔塔拉报》上向社会公告,公告期为30天。对公告的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人及侯选科技成果有异议的,应当在公告期限内向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经公告无异议或者经调查处理已无异议的,由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复核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由自治州州长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一、二、三等奖由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十二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由自治州财政列支。
第十三条 凡获得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二等奖的科技成果,由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推荐,申报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十四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明、发现或者其他科技成果,以及用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由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奖励,追回证书和奖金。
第十五条 推荐部门、科技成果应用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由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 参与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活动和有关工作的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 县(市)人民政府应设立县(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具体办法由县(市)人民政府制定,报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自治州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1997年发布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条例》(博州政办发〔1997〕118号)同时废止。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治救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西省宝鸡市人民政府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宝鸡市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治救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宝政发 〔2011〕4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宝鸡市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治救助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1年8月22日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宝鸡市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治救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治疗和救助,建立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7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管理适用本办法。
  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是指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实施违反刑法的暴力行为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
  第三条 精神病人有下列行为之一,并经司法鉴定确认为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并送往定点医院强制治疗:
  (一)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二)杀人、伤害、强奸、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
  (三)抢劫、抢夺、毁坏公私财物等严重侵犯公私财产权利的;
  (四)实施其他违反刑法的暴力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当现场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并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第四条 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与救助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公安现场处置、卫生负责治疗,民政、人社、财政、残联负责救助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成立由公安、卫生、民政、人社、财政、残联等部门为成员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各职能部门,共同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安机关。
  (一)公安机关负责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现场处置;负责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施违反刑法暴力行为的强制送医;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强制送医愈后精神病人及经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确诊,风险评估为3-5级精神病人的有关情况,并督促监护人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
  (二)卫生部门负责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和康复鉴定,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
  (三)民政部门负责落实无监护人和外市籍或者暂查找不到原籍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社会救助,做好外市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愈后送回原籍等工作。
  (四)人社部门负责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
  (五)残联负责开展精神残疾康复指导,促进精神病人参与社会生活,协助做好贫困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六)财政部门负责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处置、救助、鉴定、治疗费用的落实。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强制治疗工作纳入本级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完善强制治疗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开展强制治疗工作所需经费。
  第七条 需强制治疗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根据精神病司法鉴定结论和依法作出的确认不负刑事责任的法律文书,作出强制治疗决定,送定点医院治疗。
  公安机关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批准强制治疗后,应及时通知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并同时抄送民政等有关部门。
  第八条 公安机关需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送往西安市安康医院进行强制治疗的,具体办理程序按照公安机关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宝鸡市康复医院为我市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定点收治医院。
  第十条 定点医院收到公安机关护送来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后,应当先行收治,并及时通知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对无法通知到精神病人监护人的,由公安机关会同人社、民政、卫生部门,申请医疗保险或者救助。
  第十一条 经临床观察认为不需要住院治疗或经强制治疗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符合出院标准的,定点医院应及时向原作出强制治疗决定的公安机关出具书面建议。原作出强制治疗决定的公安机关收到定点医院的书面建议后,应当通知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将病人接回。法定监护人拒绝接回的,由院方和原作出强制治疗决定的公安机关共同将患者送到患者所在地居(村)委会,由三方共同交给其法定监护人。
  不需要住院治疗或符合出院标准的无法定监护人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外市籍或者暂查找不到原籍的精神病人,应当交由民政部门救助机构予以救助或查找患者原籍并送回原籍。
  第十二条 定点医院要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有关工作制度和流程,按照临床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对患者实施临床观察及治疗。配备适宜的设施、设备,保护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伤害。
  第十三条 强制治疗精神病人出院后,原作出强制治疗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其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机构。
  公安派出机构应当对本辖区内强制送医愈后精神病人进行登记,并与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所在地的镇(乡)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建立共同管理机制,掌握精神病人信息,及时了解情况,共同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日常监管工作,预防危害社会治安行为的发生。
  第十四条 经强制治疗后出院的贫困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由当地残联按标准免费发放维持治疗的基本药品。
  第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大病救助基金中设立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医疗救治救助专项基金,专项用于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医疗救助。
  第十六条 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医疗及生活费用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含儿童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患者,由相关基金按照规定支付医疗费用。自付部分费用由监护人承担。符合大病救助条件的,按照《宝鸡市大病统筹救助办法》的规定给予救助。
  (二)监护人无力承担自付部分医疗费用或具有本市户籍的无监护人的精神病人、外市籍以及查找不到原籍的精神病人,由肇事肇祸行为发生地县区财政和市财政按比例分担支付相关费用,从救治救助专项基金中解决。
  慢性精神病人长期治疗费用较大,监护人无力承担自付部分医疗费用的,也可纳入本办法救助范围。
  第十七条 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监护人的确认及职责: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依法由有监护能力的法定监护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担任监护人。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村)委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二)没有法定监护人的精神病人,由其所在单位担任指定监护人;精神病人无工作单位的,由其住所地的居(村)委会担任指定监护人;外市籍以及查找不到原籍的精神病人,由同级民政部门担任指定监护人。
  (三)监护人应当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对被监护精神病人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和康复护理,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公安、卫生部门报告;对因监护人不履行责任而导致暴力行为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监护人应当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有关工作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2014年11月30日废止。